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郭香玉)2020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新華網旅遊頻道對話10家博物館館長,談如何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

  “多遠和包容”這一主題反映了什麼?

  們發延(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北京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館長、研究員)

  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定為“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多元和包容”這一主題反映了當今博物館對於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認識。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交流等是博物館的傳統功能定位,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博物館的功能定位也在不斷拓展和延伸。從國家層面上,博物館正日益成為展示傳播中華文明、凝聚國家認同、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從社會層面上,博物館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推動力。從公民層面上,博物館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知識寶庫、靈感源泉和精神支撐。

  陳燁(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 )

  在多元文化主義的語境下,多元、包容和平等始終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詞。無論東西方,民族類博物館,包括民族學、人類學、原住民等博物館在內,在建設理念、經營觀念,以至日常工作中多元、包容和平等無不貫穿其中,但在東西方,它們的處境卻又大不相同。在西方,多元文化主義已經陷入困境;在東方,中國已經走出了一條超越多元文化主義之路。

  各個博物館圍繞民族地區發展建設成就,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諸多方面進行過全方位的研究和展示。因此,我們各個博物館的社會價值追求已經是對多元和包容的包含與超越。這是制度的優越性造就了我們博物館社會價值的優越性。

  張銘心(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長)

  “多元、包容、平等”為主題,似乎是特意給民族博物館準備了一個宣講的平臺。當然,“多元、包容、平等的博物館”是所有博物館面對來賓所應該具有的外向性經營理念,任何博物館都應該以多元的視野、包容的心態、平等的理念來面對觀眾,讓所有觀眾都能在博物館中找到一個心靈的空間。我認為,這一理念是所有博物館共通的。然而在中國“多元一體,美美與共”的民族大背景下,在民族博物館,“多元、包容、平等”就更有了一層深深的含義。

  相對於56個民族的大背景,民族博物館在中國還屬於行業中的小眾。56個民族代表的是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就如同一個百花齊放的大植物園,發揮好了我們可以成為多文化物種的種子場,發揮不好就會成為單一品種的種植園。“多元、包容、平等”其實就是我們工作理念的核心,值得成為我們永久的主題。

  白瑪頓珠(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西藏博物館副館長)

  在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們創造有意義的體驗方面的潛力,是各博物館社會價值的中心。作為變革的推動者和被信賴的機構,博物館從未像今天這樣以建設性的姿態參與現代社會政治、社會、文化議題,以此展示其與社會的緊密聯繫。在日趨極端化的環境下,多元與包容面臨挑戰和各種社會問題的複雜性,雖不是博物館和文化機構所獨有的,卻因為社會對博物館的高度重視而顯得尤為重要。

  探索博物館文化遺産

  陳永耘(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副館長)

  民族類博物館要在保護和展示文化遺産的實踐中堅持科學、求實的保護與展示原則。民族博物館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平臺,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平臺。在多元文化不斷交流碰撞的今天,民族博物館已不僅僅是孤立、高高在上的收藏教育機構,在承擔著保護和展示民族文物職責的同時,也為人民大眾平等享受公共文化發展的成果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賈一亮(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紡織博物館副館長 )

  博物館在各個直播平臺亮相,在承載歷史文明之時,也融入了當代文化,讓更多人更深入和便捷地“走進”博物館,相信在疫情過去後也會成為常態。但這些還只是形式上的探索,每個時代都有相伴而生的文化,人們交流和使用資訊的方式的在不斷變化。“博物館是開拓新的思想維度的自由空間”,未來我們要繼續在博物館文化內涵上深入思考和挖掘,將挑戰變為機遇。

  如何講好博物館故事?

  董志強(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青海省博物館館長)

  博物館要會“講故事”。所謂“會講故事”,指的是博物館充分利用藏品資源,策劃、設計高品質、吸引人的展覽項目,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博物館要能“編節目”。所謂“能編節目”,指的是博物館結合展覽主題,組織、策劃、編排解讀展覽主題、弘揚多元文化的延伸社會教育活動。博物館要善於“出産品”。所謂“善於出産品”,指的是博物館善於挖掘館藏資源文化內涵及文化資訊,衍生研發被廣大消費者認可的文創産品。文創産品的範圍不僅僅是各種實際的産品,還包含策劃拍攝的原創視頻及各種數字化展示項目。

  鄭茜(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

  在某種意義上,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對於全球化時代一個普遍性文化悖論的關切與叩問——本土化的強調與全球化的流通如何相偕?具體而言,如何才能在強化博物館地方性特色與秉賦的同時,形塑出博物館包容多元的氣質和平等化色彩?

  而對於中國的民族類博物館來説,這正是當前一個十分緊迫的課題——如何在充分表徵民族歷史與文化特色的同時,避免“一直沉浸在祖先的某個輝煌時代而忽視了此後複雜的社會演變和族群交流交往史”?——如何在完成56個民族各自身份敘事基礎上,構築出中華各民族相互認同的歷史文化記憶,進而構建起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的表述,使民族類博物館成為表徵、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場域?

  博物館如何打造創新文旅融合路徑?

  梁志敏 (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

  創新文旅融合路徑,打造民族文化創意跨界平臺。通過創新文創行銷體系,拓展行銷渠道,融合線上線下,以旅遊景點、交通樞紐、零售連鎖等為重點拓展銷售網點,以IP授權的形式,推出係地列主題活動和聯名文創産品,初步搭建了以博物館商店為龍頭,形成線下銷售網點+線上網店的立體化分銷網路。

  開啟“博物館+”跨界時代,建立文創基地,成為景區遊客暢享博物館文化的外延平臺,更好地實現陳列、教育、娛樂有機結合,讓觀眾“寓教于樂”,滿足新時代觀眾對博物館多元化需求。

  董祖斌 (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館館長)

  博物館發展到今天,傳統功能定位帶來一定限制,需要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尋找突破創新。這種突破與創新應該表現出對傳統經驗的突破、對傳統模式的革新、對傳統建設的改造與提升,“多元”與“包容”正好是這種改革前提的可貴選擇。博物館的功能實現擴容,博物館的空間也開始從“文物”的單一對象拓展到與文化、生活關聯的“多元”“多邊”對象,而且其成效與功用也從單純的文化演進到與歷史、文化有關的更大範圍。

(责任编辑:admin)
相關文章